星期五, 11月 24, 2006

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




「別老覺得天快塌下來了,其實只是自己站歪了 。」

這句話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作者以幽默諷喻的口吻,道出人性最脆弱真實的一面。人啊!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生命的漩渦中團團轉,為了ㄧ個世俗所設定、給予,卻又不見得適合自己的目標忙碌追尋著,什麼時候才能到達智慧的彼岸呢?生活充斥著比較,永遠不滿足,什麼時候內心才能得到平靜,擁有最真實的自我?

人們失意的情況有兩種,且來談談第一種:在這個社會裏,數字證明了ㄧ切,似乎你考試考幾分、讀過幾年書或是存款裡有多少錢就能證明你的價值。人們用數字將自己武裝起來,看到別人就數數自己手中籌碼中的數字,唉呀!差了很多,心情就跌到了谷底。這是由於”比較”而產生的失意;第二種則是遇到人生的障礙,一下子從高處跌落深淵,然後在谷底努力地想爬上高處,卻力不從心,遙望著那曾經屬於你的高峰,以為世界末日將到、天將塌了下來。這是由於”自尊心”產生的失意。相信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這兩種情況,我也不例外。但仔細想想,難道天涯那麼大,真的沒有你容身之處?

天涯很大,大到無法估算,而小的是你我的眼界,吝嗇地不願把心放寬。俗話說 : 「春有好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皆是美景可供玩賞。忙與盲之間,你錯過了多少?何妨放慢腳步,擷拾生活樂趣。但我們卻儘往悲傷裡鑽,遺忘那些有笑聲的日子;一直盯著那些有缺失的地方,遺忘了自己所擁有的。看事情的角度決定你的心情,天真的快塌了嗎?站穩一點,再仔細瞧瞧,看哪!只是烏雲遮住了陽光,不久就會散開的;下雨了嗎?等著吧!雨後彩虹的絢麗將會帶給你驚喜。

星期三, 11月 15, 2006

名片

星期六, 11月 11, 2006

慢活就有桃花源



重視自我面對真實,思考工作的代價,找回失落的初心,尋訪逍遙自在,放慢腳步品味生活;分辨『快活』與『慢活』,找出『Slow』的意義--不論是在飲食、生活、運動、醫療、情愛、工作、休息還是養育的問題上,快活不如慢活。 「慢活」的意思是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且能決定自己要多快,亦即我們所要爭取的是決定自己步調的權利。「慢活」的概念應該不是一種叫人病懨懨、死氣沉沉地過活,而應該會有積極的意義。如果只是單純叫大家學習過緩慢、更慢的生活,其實無法說服大家去實踐,也無法說服自己在落實緩慢生活時能夠潛心於享受緩慢所帶了美好日子。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緩慢」或者「慢活」的概念有一個清楚、正確且堅定的觀念,方能在推展與實踐「緩慢運動」時可以確實貫徹履行、並真實享受慢活的樂趣。
http://www.skyland.free.fr/turtle.mpeg

星期二, 10月 24, 2006

阿餅老師交代的作業




我要調整我的步伐,確定自己存在意義,想望心中理想生活,努力實現。
我要「慢活」,像梭羅一樣在湖畔邊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木屋,安靜地享受單純。
我要「慢工」,盡力但不勉強的表現自己最佳狀態。
或許你(妳)聽過或看過「慢活」這個名詞,卻不了解「慢活」是什麼?它是全球正刮著的一股新風潮,有群人極力鼓倡、推行著慢食、慢工、慢動、慢性、慢療,和慢閒運動,以一種正常而平衡的速度生活著……….. 體會到慢活的好處, 完全放慢生活步伐

星期四, 10月 19, 2006

About David Carson


David Carson 生平簡介
1957年8月9日誕生於德州,1970年世界沖浪賽第八名,1977年取得聖地牙哥州大和奧勒岡商業藝術學院的社會學士學位,1979-1987年在私立高中教授社會學、哲學、經濟學、歷史。1983年設計生涯的起點,陰錯陽差的參加了在瑞士羅帕斯威爾,為期3週的平面設計課程,課程講師Jackson Boelt影響其生涯計畫。結果卻改變了他先當一名社會學老師的志願,之後他就開始從事字學與平面設計的生涯。
1989年轉用蘋果電腦從事設計創作,1992-1995年擔任Ray Gun的藝術指導,也為fotografiks在平面設計界打響名號,之後便成為各大企業與知名音樂人委託的平面設計師。而他所自創的「fotografiks」,也成了整個90年代視覺表現的代表,進而影響了全世界的平面設計風格,也就是「紐約新字學浪潮New York Typography New Wave」。
David Carson,美國平面設計師、藝術指導,他擁有社會學博士學位,擔任過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和世界史等課程的教師,後來又投身於平面設計。曾在瑞士追隨國際設計師漢斯˙魯道夫、魯茲學習設計,這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
倫敦的視覺創造雜誌最近宣布卡遜為”ERA”的藝術指導;<RAY GUN>雜誌上稱他的作品為「美國最重要的作品」。另外,他的作品在<BEACH CULTURE>雜誌上贏得了150多個獎項,包括「最佳設計獎」和紐約出版界設計師的「年封獎」。1997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選中卡遜作為「年度設計師」。
David Carson的設計是新時期產生的的新風格,他對於印刷字體的設計和運用是千變萬化的,在他的設計中,字體被用來傳達更多的文字以外的東西,同時也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字體

設計風格探討
Fotografiks的定義:
Photography+Typography=Fotografiks,一種來自照片與字學設計間的平衡,從概念內容進化而成的視覺表現藝術。Fotografiks是德文「照片」的意思,不過,背後有更深的意涵,學過字學設計史的人都該清楚知道,整個字學史就像是德國印刷史一樣,從David Carson的眾多作品分析,我們概略歸納其「Fotografiks」的幾個基本表現手法,敘述如下:
1文字處理
文字表現上呈現破碎、扭曲卻又不脫離辨識的功能,打破電腦工具所具有的「系統化」設定,以 「理性」的「遊戲」態度,從事字體設計與表現。透過自由的表現挑戰所欲傳播訊息的可讀性與傳達性。在其作品上,我們看到David Carson在操作字體上,並不把文字當作文字來處理,他視文字為圖像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在此態度下表現出的是另一種前所為有的視覺震撼。他運用重疊、變形、解構、立體化、對比等手法玩弄文字於遊戲之間,表現文字的無限可能性
2 圖像處理
David Carson在畫面圖像的表現,都半使用失焦、低彩度、曝光不足的視覺效果,在圖像技法上常透過尋找不同照片中特別的地方加以拼貼組合,甚至切割單一圖片做異樣排列,狀如解構風格,形成畫面的趣味性與超現實效果。這樣的圖像使用有別於一般視覺設計者,為求視覺效果所辛苦經營實驗的「表現技法」,在清新的圖像中解構、重新組裝,讓原本平淡無味的圖像、照片,興起了新生命,也給讀者帶來另一種思考方向。
3元素組合
David Carson的作品乍看之下,給予讀者的是有別瑞士風格的比例之美,呈現出的是驚訝與視覺震撼。然而仔細閱讀其作品,我們發現畫面中一切設計元素的組合並沒有背離基本的設計法則;例如大小的對比、黑白的對比、虛實的對比、字體疏密的對比、畫面比例的掌握,在他控制之下達到恰到好處。在David Carson使用數字比例所帶給人們的感受,與瑞士風格的數學之美,並不衝突啊!
4設計邏輯
David Carson在一次接受媒體專訪中,談到設計模式之議題,他提出設定一個模式,然後一切都往「反」方向變動與發展的思考。他個人認為設計不應該被「條條框框」給限制住;例如電腦自動設定的間距、行距等「系統化」操作。更進一步提出應該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否則設計出的作品將毫無趣味、死氣沈沈。

David Carson設計與後現代之關係性
整理前述David Carson設計的探討研究,可以發現在David 的作品中,「遊戲」的痕跡比「理性思考」的痕跡更明顯,David以自己的直覺來做設計編輯,結合自己對主題的認識與深入理解後,再將表現重點落在某些細節上,藉由趣味設計傳達出訊息。這樣的設計思考角度或視覺化表現,可說David的設計仍然講究形式、內容、功能的統一。如此的以接收現代設計基本法則為基礎,進而提出個人詮釋與表現,與後現代現象;既是承接現代主義內涵,又提出新的主張,並無兩樣。換句話說:從時空環境背景、精神與理念等不同面向,可以說名David Carson的設計是後現代設計的表現並不為過。如果瞭解、認同這個說法,那David引起的爭議自然也就單純許多了,因為後現代主張的是文化多元化、趣味化,而非一切都要標準化、單一化。

星期六, 10月 14, 2006

餅老師交代的功課


「人出生、結婚、生活、死亡,一切顯得如此混亂而急切,彷彿隨時都可能發瘋。」 ——一九○七年,霍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所謂「慢」的生活,其實就是「簡約」的生活方式的另一種表達。生活得簡約一點,就自然會「慢」下來。
生活上很多事情被認為理所當然,我們一定要消費,工作要長時間一點,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快,等等等等。「慢」的生活,更重要是全面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現在所實行的有沒有真正改善生活。自覺反省而改變固有想法是整場所謂「慢活」或簡約生活「革命」中最重要的元素。
很多人都說「人生苦短」,那麼「慢活」好像跟這道理有所衝突。然而生活「慢」下來並不是「浪費」時間,「慢活」不是做事慢吞吞。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當你很專心、仔細、慢慢來做一件事,其實連時間的感覺也像拉長了。當我們愈害怕時間不夠用,愈去趕着做很多不同的事,你的時間就像走得愈快。當你專心做好一件事,你會發覺時間並不如你想像中不夠用。

星期五, 10月 13, 2006

創意思考---我的USP慢半拍


創意思考一: 慢活哲學
現代人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要追趕得上就必須不斷加快腳步。我們因此罹患了「時間病」,快速無疑成了一個癮頭、一種崇拜。唯有透過回溯人們被時間搞得筋疲力竭的歷史,探討該如何應因應那讓全人類著魔沉淪的快速文化,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才能在這個沉迷於快還要更快的世界裡找到放慢腳步的前景。「慢活」運動於焉成型,但它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只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慢活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盡量以音樂家所謂的tempo giusto(正確的速度)生活。放慢速度沒有一成不變的的公式,正確速度也沒有萬用守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

創意思考二: 慢慢來較長壽
經過各種不同的研究調查分析結果,的確人類放慢腳步追求更平衡的人生是有助於延長壽命的

創意思考三: 慢工出細活
這個道理就不用我多說了吧,凡是倒倒啊來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錯誤發生

創意思考四: 慢條斯理創造美好人生
慢慢的玩,慢慢的吃東西,慢慢的咀嚼人生、品味人生,這一切都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權利,慢條斯理,生活萬歲!

創意思考五: 我慢因為怡然自得
正所謂假ㄍㄧㄥ弄破碗,優游自在的人生不正是人人所追求的嗎,所以慢慢來的好處多多

星期日, 10月 08, 2006

慢慢來的烏龜可是很長壽的

烏龜一樣可以表達慢半拍的意象哩

我的USP

視覺形象規劃設計課程---我的USP是慢半拍
我想用蝸牛來表示最恰當不過了吧
哈哈

星期二, 9月 26, 2006

最近懷疑我的大腦是不是退化了
以前的文思泉湧 創意點子都多的我
現在好像不見了
神啊 救救我吧

星期日, 9月 17, 2006

前世的
今生的
糾結的
一滴泛起無限漣漪
怎麼停止
船到橋頭自然直

人工智慧&全球腦


讓電腦「像人」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經常可以從一些電視、電影之中,看到劇情安排的情節就是主角搭配著具有人性特質的機器人來一同工作,科技是夢想的延伸,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發明不斷出現,具有表情、人工語音、甚至是最近流行而真假難辨的虛擬偶像都是朝著這個夢想而努力。不過,或許在孩童時期,我們會將一些週遭的事物擬人化,而將「它們」視為「他們」,而與其對話,但是當我們不斷長大,便會產生一套標準來看待事物,這些標準就成了各項事物間的界限,而人當然就與其他事物是不同的,於是,當我們看到很像人的機器時,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機器,要像人還早的很,況且,人類是生物,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夠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而就算具備了繁衍能力,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種動物,真正令人類感到驕傲的部分應當就是思考與學習的能力,這些特性似乎可以被認為是一道無法被突破的藩籬,而人類的特質就這樣的定了下來。因此,無論是電腦或是機器人,頂多只能在外表或是在某些範圍的對話內被「設計」的像人類,電影情節還只能算是夢想。

但是,從深藍電腦打敗西洋棋士開始,這樣的夢想似乎已變成了可能達成的理想。隨著莫爾定律的不斷推進,電腦晶片不斷縮小,運算速度繼續增加,令人驚訝的突破一再出現,從陪陪人們下棋,到代為管理生活瑣事,甚至是作為心裡諮商的管道,都已經呈現在世人眼前。而原本僅能由大型電腦處理的訊息也變成為一般家用電腦都可辦到,這就是科技巨輪快速推進的結果。直到如今,生物與非生物主要的區隔「生物演化」已受到電腦發展的挑戰,具演化能力的機器人進入試驗階段,IBM公司的eLiza計畫也開始研發可以自行維修、管理的伺服器。光就這些發展可能性而言,或許將如Donna Hareway所說,生物與機器的界線終將泯滅。另一方面,之前所提的人工智慧的推演,經由強大能力晶片的迴路設計運算,依據現今的發展速度要讓電腦學習與思考似乎已非難事。

既是如此,這將會對人類的本質問題產生衝擊。人類具有智慧、會思考、具有演化與學習的能力,若是有一天電腦都會了,我們會承認它是一個「他」嗎?

此外,或許有人會認為電腦會有其極限,至少晶片的縮小與速度的倍增會受到材質的物理極限所限制,因此摩爾定律被認為將在不久後失效,甚至在近期已經不斷地修正其週期,而認為發展的終點已經快要看到,人類將帶著許多方便的「工具」在地球上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過,現今網際網路發展蓬勃,晶片的物理限制似乎有了另一條出路,這一條路其實並不新,只是在網路中能得到高有利的發揮,那就是Peter Russell於1983年所提出「全球腦」的構想,當時他的構想是連結電話、傳真...等傳播工具,而今日乃是世界各地的網路主機。

藉由這樣的概念,我們可以預期經由某個數量的點相連結之後,網際網路將自然形成一個具有獨立運作能力的有機體,具有記憶、思考、回饋…。但是,某個數量又是多少?沒有人能確切說出到底需要多大數量的網路神經元,才足以形成這樣一個功能完全的「腦」,但可以知道的是至少如Peter Russell 所預設的一百億個連結個體。也就是說,當全球有一百億部電腦同時連線時,才能達到類比人類大腦的基本需求。在此變產生了兩個需要努力的方向,其一,現今網際網路的連結大多仍以個人用戶連結至某大型伺服器為主,連線的樣式可以想像為幾個放射狀的大點相連結,而非真正的「網狀」,即使是採取分散式架構的搜尋引擎Google亦是如此,這樣的連結方式使得網路中的資訊流通並沒有辦法自由的通訊與擷取。二是數目的限制,就現在的全球人數與上網人數的增加,雖然達到百億並不困難,但是要讓這些電腦主機同時開啟並連線似乎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網路的連結已不應採既存的刻板印象,僅能以計數全球有多少電腦用戶來估計,因為電腦使用者的數目會有其限制,一個人頂多同時使用一兩部電腦,所以可以明顯知道光靠電腦主機用戶撥接或是固接上網來連結是不夠的。

關於以上兩點,各類軟硬體的研發,已逐漸找到了新的解決方式。例如P2P的技術,利用P2P技術,網際網路取代伺服器,成為讓訊息、檔案及其他資訊源源不絕地在電腦之間往返、交流的目的地。個人電腦除繼續執行資訊接受者的功能外,也從伺服器接手更多資訊提供者的角色,最有名的即是前陣子引起爭議的Napster。藉此,個人電腦間的相互連結才真正可以稱之為一張「網」,其能產生的集體資訊傳遞與記憶能力更是大大的超越任何大型電腦與伺服器的服務提供。多年來,英特爾公司更已運用衍生自P2P的端對端運算PCP(PeerComputing)方式,提高公司的生產力。該公司員工下班時,數千部個人電腦看似閒置,實則通力合作,協力解答與製造微處理器相關的複雜計算。用PCP執行電腦運算,可取代通常需要大型主機才能勝任的複雜運算任務。作法是把原先由一部大型主機處理的複雜問題(例如繪製人類基因圖譜),切割成一件件小任務,再交由眾多個人電腦分頭解決。小型機器解出規模較小的計算題後,把答案回傳給效能較強的大型伺服器,再把片段整合起來。PCP的應用實例之一,是SETI@Home計畫。該計畫徵求個人電腦使用者自動捐出一部分未使用到的電腦效能,用來尋找外星人的蹤跡。

除了架構之外,晶片的縮小與成本減低也同時進行,各項物品的數位化也已成為一種趨勢,當任何物品都可放入晶片並且無線上網時,世界網路連結點勢必超過百萬,根據Peter Russell的構想,全球腦即可形成,如同人類大腦的作用,思考、記憶、牽動整個系統的運作。屆時,若是整個全球網已經能夠思考與記憶,整個社會或許將被這一由人所創造,卻又獨立於人類控制之外的「工具」所反制,甚至成為牢籠,人類如何自處,人類的社會又將如何呢?

人工智慧的想法它挑戰的是一個界限,提供的是另一種思考的方式。而全球腦概念的未來似乎是宰制,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我們不也受到整個體系所宰制,我們不也受到貨幣的限制,但人類生活依舊。無論科技未來帶出的是怎樣的世界,不需要過於樂觀與悲觀,重點是要接近與了解。

漩渦


關於無邊無際
十進位的超自然進化
許多的許多
悄悄地來了
是不是也會
悄悄地走了


星期六, 9月 16, 2006

部落格建立好囉

真是慚愧
有了部落格,卻不曉得該寫些什麼好呢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