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7, 2006

人工智慧&全球腦


讓電腦「像人」一直是科學家的夢想,經常可以從一些電視、電影之中,看到劇情安排的情節就是主角搭配著具有人性特質的機器人來一同工作,科技是夢想的延伸,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發明不斷出現,具有表情、人工語音、甚至是最近流行而真假難辨的虛擬偶像都是朝著這個夢想而努力。不過,或許在孩童時期,我們會將一些週遭的事物擬人化,而將「它們」視為「他們」,而與其對話,但是當我們不斷長大,便會產生一套標準來看待事物,這些標準就成了各項事物間的界限,而人當然就與其他事物是不同的,於是,當我們看到很像人的機器時,我們通常會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機器,要像人還早的很,況且,人類是生物,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夠具有繁殖後代的能力,而就算具備了繁衍能力,充其量也只能稱為是一種動物,真正令人類感到驕傲的部分應當就是思考與學習的能力,這些特性似乎可以被認為是一道無法被突破的藩籬,而人類的特質就這樣的定了下來。因此,無論是電腦或是機器人,頂多只能在外表或是在某些範圍的對話內被「設計」的像人類,電影情節還只能算是夢想。

但是,從深藍電腦打敗西洋棋士開始,這樣的夢想似乎已變成了可能達成的理想。隨著莫爾定律的不斷推進,電腦晶片不斷縮小,運算速度繼續增加,令人驚訝的突破一再出現,從陪陪人們下棋,到代為管理生活瑣事,甚至是作為心裡諮商的管道,都已經呈現在世人眼前。而原本僅能由大型電腦處理的訊息也變成為一般家用電腦都可辦到,這就是科技巨輪快速推進的結果。直到如今,生物與非生物主要的區隔「生物演化」已受到電腦發展的挑戰,具演化能力的機器人進入試驗階段,IBM公司的eLiza計畫也開始研發可以自行維修、管理的伺服器。光就這些發展可能性而言,或許將如Donna Hareway所說,生物與機器的界線終將泯滅。另一方面,之前所提的人工智慧的推演,經由強大能力晶片的迴路設計運算,依據現今的發展速度要讓電腦學習與思考似乎已非難事。

既是如此,這將會對人類的本質問題產生衝擊。人類具有智慧、會思考、具有演化與學習的能力,若是有一天電腦都會了,我們會承認它是一個「他」嗎?

此外,或許有人會認為電腦會有其極限,至少晶片的縮小與速度的倍增會受到材質的物理極限所限制,因此摩爾定律被認為將在不久後失效,甚至在近期已經不斷地修正其週期,而認為發展的終點已經快要看到,人類將帶著許多方便的「工具」在地球上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過,現今網際網路發展蓬勃,晶片的物理限制似乎有了另一條出路,這一條路其實並不新,只是在網路中能得到高有利的發揮,那就是Peter Russell於1983年所提出「全球腦」的構想,當時他的構想是連結電話、傳真...等傳播工具,而今日乃是世界各地的網路主機。

藉由這樣的概念,我們可以預期經由某個數量的點相連結之後,網際網路將自然形成一個具有獨立運作能力的有機體,具有記憶、思考、回饋…。但是,某個數量又是多少?沒有人能確切說出到底需要多大數量的網路神經元,才足以形成這樣一個功能完全的「腦」,但可以知道的是至少如Peter Russell 所預設的一百億個連結個體。也就是說,當全球有一百億部電腦同時連線時,才能達到類比人類大腦的基本需求。在此變產生了兩個需要努力的方向,其一,現今網際網路的連結大多仍以個人用戶連結至某大型伺服器為主,連線的樣式可以想像為幾個放射狀的大點相連結,而非真正的「網狀」,即使是採取分散式架構的搜尋引擎Google亦是如此,這樣的連結方式使得網路中的資訊流通並沒有辦法自由的通訊與擷取。二是數目的限制,就現在的全球人數與上網人數的增加,雖然達到百億並不困難,但是要讓這些電腦主機同時開啟並連線似乎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網路的連結已不應採既存的刻板印象,僅能以計數全球有多少電腦用戶來估計,因為電腦使用者的數目會有其限制,一個人頂多同時使用一兩部電腦,所以可以明顯知道光靠電腦主機用戶撥接或是固接上網來連結是不夠的。

關於以上兩點,各類軟硬體的研發,已逐漸找到了新的解決方式。例如P2P的技術,利用P2P技術,網際網路取代伺服器,成為讓訊息、檔案及其他資訊源源不絕地在電腦之間往返、交流的目的地。個人電腦除繼續執行資訊接受者的功能外,也從伺服器接手更多資訊提供者的角色,最有名的即是前陣子引起爭議的Napster。藉此,個人電腦間的相互連結才真正可以稱之為一張「網」,其能產生的集體資訊傳遞與記憶能力更是大大的超越任何大型電腦與伺服器的服務提供。多年來,英特爾公司更已運用衍生自P2P的端對端運算PCP(PeerComputing)方式,提高公司的生產力。該公司員工下班時,數千部個人電腦看似閒置,實則通力合作,協力解答與製造微處理器相關的複雜計算。用PCP執行電腦運算,可取代通常需要大型主機才能勝任的複雜運算任務。作法是把原先由一部大型主機處理的複雜問題(例如繪製人類基因圖譜),切割成一件件小任務,再交由眾多個人電腦分頭解決。小型機器解出規模較小的計算題後,把答案回傳給效能較強的大型伺服器,再把片段整合起來。PCP的應用實例之一,是SETI@Home計畫。該計畫徵求個人電腦使用者自動捐出一部分未使用到的電腦效能,用來尋找外星人的蹤跡。

除了架構之外,晶片的縮小與成本減低也同時進行,各項物品的數位化也已成為一種趨勢,當任何物品都可放入晶片並且無線上網時,世界網路連結點勢必超過百萬,根據Peter Russell的構想,全球腦即可形成,如同人類大腦的作用,思考、記憶、牽動整個系統的運作。屆時,若是整個全球網已經能夠思考與記憶,整個社會或許將被這一由人所創造,卻又獨立於人類控制之外的「工具」所反制,甚至成為牢籠,人類如何自處,人類的社會又將如何呢?

人工智慧的想法它挑戰的是一個界限,提供的是另一種思考的方式。而全球腦概念的未來似乎是宰制,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我們不也受到整個體系所宰制,我們不也受到貨幣的限制,但人類生活依舊。無論科技未來帶出的是怎樣的世界,不需要過於樂觀與悲觀,重點是要接近與了解。

沒有留言: